永州道县旅游资源简介

2024-12-14

一、道县名字的由来

(一)历史渊源

永州道县,一座承载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其名字的由来有着深厚且悠远的历史渊源。

早在秦朝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王翦平定江南后,奏请设立营浦县,此地便开启了它漫长的建制史,当时县治位于营水之滨,故而得名 “营浦”,并隶属长沙郡。从那时起,道县所处之地就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发挥着重要的地域作用。

时光流转至三国孙吴宝鼎元年(公元 266 年),局势变化,这一区域被分置为营阳郡,营浦成为了郡治所在,其名称也随着行政区域的改变而步入了新的阶段。

到了隋朝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零陵郡变更为永州总管府,营浦县与谢沐县合并成为永阳县,归属永州总管府统辖。然而隋朝国运短暂,仅历经 37 年便被李渊起兵推翻。此后,这里先是设立营州,后因北方存在同名的营州,便改称南营州,州治设在如今的清塘小坪村,且一州辖四县,包含了今天的道县、江永、宁远、江华县等区域。

直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 634 年),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南营州正式更名为道州。至于为何取名为 “道州”,据道州志记载,唐代置州时,最初名为营州,乃是取义于营道山(今为紫荆山)之首字,而唐太宗改称道州,则是取义于营道山之末字。此后,县名或为营道、或为宏道,历经明代作为州府、清代成为散州等不同阶段的变迁,到了民国时期,则改为县,一直沿用至今,“道县” 之名也就这样传承了下来,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道县人民的生活记忆与地域文化。

(二)不同说法解析

关于道县名字的由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多种不同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座古城丰富的历史底蕴。

一种说法是 “汉制县有蛮夷曰道”,按照汉代的制度,如果一个县内有少数民族聚居,便会以 “道” 来命名。道县所在地区,在古时本就是多民族聚居融合之地,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文化交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县之名或许正契合了当时的这种命名规则,体现了历史上民族融合发展的印记。

另一种广为人知的说法是 “以营道山得名”。在诸多古籍记载以及地方史志中,都有相关的表述。营道山(今为紫荆山)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象征意义,山脉连绵,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古人往往会依据山川形胜来为地方命名,营道山巍峨耸立,周边区域围绕其衍生出诸多故事与人文活动,以它来命名县名,也寄托了人们对这片土地与山川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地域特征的一种直观体现,让后人一听到 “道县” 之名,便能联想到与之紧密相连的营道山,感受到那份独属于这片土地的自然与人文气息。

这些不同的说法,虽然各有依据,且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地解释了道县名字的由来,但由于历史的久远和资料记载的有限,很难确切地判定哪一种说法就是唯一的真相。不过,恰恰是这些不同说法的存在,如同拼图的碎片一般,共同拼凑出了道县名称背后那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化画卷,让人们在探寻其名字由来的过程中,愈发深入地了解这座古城的过往,感受它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

二、道县的人口情况

(一)人口数量概况

道县,这座位于湖南南部、潇水中游、南岭北麓的县城,有着丰富的人口资源情况。从常住人口来看,根据《2023 年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 年道县常住人口总数为 57.4 万人,城镇化率为 51.99%,城镇人口总数为 29.84 万人。回顾过往几年的数据,2022 年末常住人口为 58.12 万人,对比之下可以看出常住人口呈现出一定的减少趋势。

再看户籍人口方面,2023 年户籍总户数为 22.84 万户,户籍人口总数为 78.84 万人。

在历史人口数据的对比中,变化趋势也较为明显。例如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 年 11 月)时,道县常住人口为 605799 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 年 11 月 1 日零时)的 612495 人相比,十年共减少 6696 人。而户籍人口在当时为 737786 人,与现在的户籍人口数据也有着相应的变化。

从永州市范围内来看,道县的人口规模排名处于前列。它凭借着自身的地域优势、资源条件等因素,承载着众多人口在此生活、发展,在整个永州市的人口布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永州人口分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口结构特点

依据人口普查等相关资料,道县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在年龄结构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道县常住人口中 0-14 岁占比 25.17%,15-59 岁占比 56.47%,60 岁以上占比 18.36%,65 岁以上占比 13.49%。这样的年龄结构意味着道县有着一定比例的青少年群体,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但同时老龄化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老年人口占比也达到了一定规模,这对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例如需要不断完善养老设施、提升老年医疗服务水平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生活需求。

性别比例方面,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比 53.64%,女性人口占比 46.36%,男女比例相对较为均衡,但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这一性别结构特点会在就业、婚姻等诸多社会层面产生影响,比如在就业市场上,不同性别的就业倾向和优势行业会有所不同,而在婚姻方面,也需要关注适婚年龄段男女数量的适配情况等。

民族组成上,道县共有瑶族、壮族、彝族、苗族、回族等 21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 5%,其中 3 个瑶族乡共有 46250 人。众多的少数民族汇聚于此,形成了独特且多元的民族文化,像瑶族有着自己传统的民俗节日、特色服饰、民族歌舞等,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丰富了道县的文化内涵,也为当地文旅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特色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多元民族风情,同时也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三、道县的旅游景点

(一)自然景观类景点

1. 韭菜岭

韭菜岭,堪称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首,宛如一颗隐匿在湘桂交界处都庞岭腹地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且迷人的魅力。它海拔高达 2009.3 米,傲然屹立,是都庞岭的主峰所在。之所以得名韭菜岭,是因为山岭之上野韭如茵,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野韭菜,仿佛给大山披上了一层独特的绿色外衣,别具一番风味。

这里的自然风光可谓是鬼斧神工,有着独特的峡谷、峰林、奇岩、绝壁、怪石、溪流、瀑布、溶洞以及古树等,各种景观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绝美画卷。当你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走进了一个天然的奇幻世界,潺潺的溪流在山谷间穿梭,清澈见底,飞溅的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水花撞击在岩石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章;而那些形态各异的怪石,有的像蹲伏的巨兽,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雄鹰,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

韭菜岭的动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家园。山林间,时常能看到黄腹角雉、猕猴、飞虎、穿山甲、虎纹蛙、山雀、锦鸡等珍稀动物的身影,它们在这片乐土上繁衍生息,为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对于热爱徒步和露营的游客来说,韭菜岭更是绝佳之地,在这里可以尽情挑战自我,感受徒步过程中的艰辛与乐趣,夜晚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扎营,伴着虫鸣鸟叫入眠,全身心地亲近大自然,体验那种远离尘嚣的惬意与宁静,实在是令人流连忘返,值得每一位户外爱好者前来探索体验。

2. 道县月岩

道县月岩,坐落于县城以西 20 公里的清塘镇月岩村,是古 “道州八景” 之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自然之美,堪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从地貌特征来看,月岩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溶洞,且形如半月,别具一番韵味。远远望去,山体上那巨型的空洞,恰似一轮高悬在空中的半月,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气息。走近细观,岩有东、西两洞口,东洞门长 65 米,宽 40 米;西洞门长 105 米,宽 60 米,宛如城阙,状极雄伟森严,步入洞中,更是奇妙无比,东望如月上弦,中望如圆月当空,西望如月下弦,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次第变换出的 “上弦、满月、下弦” 美姿,这种一洞三月的奇观在溶洞中实属罕见,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洞内峭壁环立,白石璀莹,还有石乳、石柱、石幔等景致,那些形态各异的石头被人们赋予了 “仙人鞋”“仙人帐”“仙人床” 等充满诗意与想象的名字,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仙风道骨的奇幻世界。

而月岩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还与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有着深厚的渊源,相传这里是周敦颐少年读书悟道之处,深受其理学思想影响,后世诸多文人墨客也纷纷慕名前来,在洞内的石壁上留下了多达 58 方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涵盖了各个时期,从南宋一直延续到民国,内容包含了不少有关月亮和理学的榜书、诗文等,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法作品在其中皆有体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宛如一座露天的艺术博览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此外,月岩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十分优美,周围是大片的田地,每当春暖花开之时,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色的花海与月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感受这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魅力。

3. 湘源温泉

湘源温泉风景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东南部原湘锡矿矿区,地理位置优越,南临江华瑶族自治县,东接宁远县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九嶷山西部区域,总面积约 160 平方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一处集避暑、休闲、观光、探险、狩猎于一体的山地型生态风景区。

这里群山绵延起伏,年降雨量 1500—1600 毫米,年平均气温 19℃,夏季比道州盆地月平均气温低 3—5℃,冬季比道州盆地高 2—3℃,冬温夏凉,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气候特色明显,进入风景区,满目青翠,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顿感心旷神怡。逆泡水河峡谷而上,沿途可见飞流瀑布高挂在峭壁之上,水珠飘洒,轰鸣低沉,仿佛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而茂密的原始次生林里,更是充满了生机与奥秘,银杏披绿,杜鹃吐红,竹海翻波,高山草原无边,飞禽走兽无数,置身其间,能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原始、神秘和美丽。

湘源温泉本身更是一大特色,经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和国家水利监督检查测试中心检测分析,其水温常年恒定为 42℃,属低硫温泉,泉水的 PH 值、总硬度、氰化物、六价铬、含硫量等 8 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对人体皮肤无损害,且含有硅、锰、锌、铜、硒等 16 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疗效,是理想的疗养胜地。泉水既可饮用,又可沐浴,日出水量高达 3200 吨,只要合理投资开发利用,便有望成为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 “湘南第一泉”。如今,景区内已建有冬池、夏秋池各一个,贵宾池 20 个,浴池面积达 600 平方米,还有湘泉宾馆、步行桥、八角亭等休闲观景点,连通九嶷山风景区的公路也正在修建之中,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便利舒适的游玩体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养生,放松身心,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

(二)人文历史类景点

1. 濂溪故里

濂溪故里,作为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出生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探寻瞻仰。

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后山树木葱郁,四季常青,仿佛是大自然为这片圣地披上的一件翠绿披风。清澈的濂溪河潺潺流淌,河水倒映着周边的青山绿树,微风拂过,波光粼粼,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在这片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诸多人文景致,如新建的亭子,古色古香,飞檐翘角,静静伫立在山水之间,为人们提供了休憩观景的好去处;还有莲溪祠,庄重肃穆,祠内供奉着周敦颐的牌位,建筑风格典雅古朴,雕梁画栋间尽显古代建筑技艺的精湛,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漫步其间,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周敦颐先生在此生活、读书、思考的场景,感受他所创立的理学思想在这里孕育、发展的脉络。

自宋以后,濂溪故里更是成为了历代墨客骚人景仰、膜拜的圣地以及周子后裔寻根问祖的源地,无数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留下了诸多诗词歌赋,赞誉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如今,这里已然成为了一个融历史文化与时代气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理学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这一方水土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2. 陈树湘红色文化园

陈树湘红色文化园,坐落于道县洑水南岸,距离县城 5 公里,它是一座集纪念性、文化性、教育性、景观性于一体的 AAAA 级景区,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走进文化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在园区最高点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它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意。在纪念碑的周围,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红军亭、长征步道、红三十四师烈士名录墙、红军标语墙、陈树湘烈士墓等建筑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故事。园内纪念馆现共有藏品 70 余件,其中收录了红三十四师烈士名录、红军遗物、通讯工具、生活用品、枪支炮弹等 38 件,这些珍贵的藏品生动地展现了当年那段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让人们仿佛能看到陈树湘师长及红三十四师全体将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身影,感受到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

这里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纪念之地,更是对广大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每年都有众多来自各地的人们到此参观学习,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3. 寇公楼

寇公楼,这座位于道县古城城墙之上的建筑,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宛如一位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它呈方形,共 3 层,坐南向北,为飞檐重阁式建筑,楼前面是 “八” 字粉墙,门前是一道矮屏风式花墙,左右设有石砌台阶,整体布局精巧别致。正楼采用青砖结构,前楣上悬丹漆金字 “寇公楼”,显得古朴典雅又庄重威严。东西有小门通行,主柱 4 根,正中板壁上有《寇公楼简介》,楼上还有杉木结构的楼阁,别具一番韵味。

寇公楼始建于北宋天禧四年(1020 年),是为纪念宋朝宰相寇准贬任道州司马而建。相传寇准被贬此地后,常常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在与一位老渔翁的交谈中,得知了当地百姓渴望太平的心愿,深受触动,便在此建了一小亭,并亲笔题写 “望太平” 三字。后来寇准又被贬至琼州,当地百姓望亭思人,遂将小亭命名为 “寇公楼”。岁月流转,寇公楼虽历经多次修葺,却依然屹立不倒,承载着那段历史记忆。如今,站在寇公楼前,环顾四周,还能看到周边充满韵味的老街风貌,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从中领略到古代建筑艺术与历史故事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痕迹,感受那份浓厚的人文情怀。

四、道县的特色美食

(一)传统名菜类

1. 道州鲊肉

道州鲊肉作为汉族传统名菜,隶属湘菜系,承载着道州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它不仅传承了道州民间近千百年来的传统特色,还巧妙结合现代制作工艺与科学配方,精心打造而成。

在选料方面极为考究精良,通常选用肥瘦相间的农家土猪肉,像带皮五花猪肉就是上佳之选。制作时,先将猪肉镊毛刮洗净,切成特定规格的肉片,再搭配上应季的蔬菜,比如红薯,洗净削皮切块备用。制作工序也颇为繁杂,红糖要先化成糖汁,大米与花椒一同放入锅中微火炒熟,待散发出米香味后起锅,用石磨磨成粗粉状。随后,把肉片放入陶瓷钵内,依次加入盐、姜末、醪糟汁、红豆瓣油、麦酱、红糖汁等佐料充分拌和均匀,接着放入大米粉搅拌。而红薯块同样用大米粉与适量盐拌和。拌和好米粉的鲊肉,以 “一封书” 形装入扣碗中,皮向下,一片搭一片摆放好,再将红薯块置于鲊肉上,放入蒸笼蒸熟,最后取出翻扣在粗瓷品碗中,撒上葱花,这道美味才算大功告成。

道州鲊肉集色、香、鲜、脆、辣、浓郁等特色于一体,口感独特,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那浓郁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无论是宾馆宴请宾客,还是酒楼招待亲友,亦或是自家品尝,它都是不可多得的佳肴,强烈推荐游客们到道县游玩时一定要尝一尝这道充满地方风味的美食。

2. 道县鱼肉丸

道县鱼肉丸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别具一格的制作方法和多样的吃法。制作时,先挑选重量在 1000 克左右的活草鱼(当然,鲤鱼、青鱼也可选用),将鱼剥皮开膛,仔细除去鱼刺后,把鱼肉和少许肥猪肉切碎,放入洗净的小石臼里,用木棍耐心舂成肉泥。接着,撒进适量胡椒粉和精盐,再加入少许蛋清拌匀,这样便可以做成一个个小巧的丸团了。

而它的吃法丰富多样,或采用汤煮的方式,煮出的鱼肉丸在鲜美的汤中翻滚,咬上一口,肉嫩味美,汤汁的醇厚与鱼肉丸的鲜香瞬间在口中散开;或是进行油炸,炸至外表金黄酥脆,内里依旧保持鲜嫩,一口下去,外酥里嫩,清香爽口;还能当作油泡豆腐和大青椒的馅心等,不同的吃法都能让人品尝到它那独特的风味,令人饱食不厌,是来道县不容错过的美食之一,相信会让食客们大饱口福。

(二)特色小吃类

1. 道州喝螺

道州喝螺是选用本地所产铁螺加工烹调而成的特色小吃,有着浓厚的地方风味,并且营养价值极高,具有清火开胃、益补元气、调和五脏的功效。

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首先要选用大小基本相等的活铁螺,放入水中并滴入几滴茶油,让它们在水中静养一两天,促使其吐出污泥杂质,之后再用清水洗净。接着,把剁成泥状的瘦肉掺入水拌匀,倒入盆内,使螺能够饱食。随后,剁掉螺尾,加少许食盐搓洗干净,放到烧红的铁锅里,稍微炒干水气后,加入适量茶油接着炒,直至铁螺脱掉掩皮为止。这时,用勺铲出掩皮,再加食盐和少量米酒复炒,然后将生姜、大葱、辣椒、酱油等佐料均匀撒在铁螺表面,倒入肉汤,加盖煮上几分钟即可,不过要注意煮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失去了那甜、香、嫩、脆的独特口感。

品尝道州喝螺也是有技巧的,吃的时候嘴要紧贴螺头,吸气力度要适当,用力过大容易呛住,用力不足则吸不出肉来,这也让不少初来乍到的外地客人常常只能望着 “螺” 兴叹,难以领略到它特有的趣味。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感受到这道小吃的独特魅力,品味到那脆嫩的口感和鲜美的汤汁。

2. 道州扎肉

道州扎肉传承着千年的地方传统特色工艺,在现代又结合科学配方精工制作,选料考究精良,是道县极具乡土风味的传统特色美食。

制作扎肉时,选材颇为关键,一般会挑选当地每家每户饲养的土猪身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先是将精心挑选出来的猪肉切成大小适中的块状,然后把食用盐充分均匀地涂抹在肉的表面,再加入适量高浓度白酒。之后,要将腌好的猪肉放在簸箕上经过一天的自然风干,待风干后,用茶油、辣椒粉进行调味,接着就可以用菜坛子装好并压严实,再加上一层特制的油辣椒酱,最后把菜坛子密封好放置在阴凉处。经过大约一个月左右的自然发酵和融合,出坛的扎肉表皮带有一层诱人的红色,还散发着浓郁的辣椒味道与猪肉发酵后的醇香。

咬上一口道州扎肉,那色鲜、味香、质脆的特点展露无遗,肥而不腻,满口清香,让人回味无穷,它承载着道县的乡土气息与人们的生活智慧,游客们来到道县,不妨将其作为体验当地乡土风味的特色美食之一,相信会留下深刻的美食记忆。

(三)地方特产类美食

1. 道州灰鹅

道州灰鹅外形十分美观,有着 “铁嘴、铜脚、白肚皮” 的独特外观特征,辨识度极高。它生长速度较快,这使得养殖周期相对较短,能较快地供应市场。而且,道州灰鹅的肉质尤为鲜美,无论是炖汤还是红烧等烹饪方式,做出来的菜品都让人赞不绝口。其肥肝更是一大亮点,品质上乘,在众多鹅种中颇为出众。

也正因它具备这些优良的品质,道州灰鹅被确认为湖南省优质地方鹅种,在当地的美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食材。无论是在当地的餐馆,还是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都时常能看到以道州灰鹅为原料制作的各种美味佳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2. 道县红瓜子

道县红瓜子颜色红艳,籽粒饱满,看着就十分喜人。其味道鲜美,籽仁脆嫩,入口含香,久吃不厌,是款待嘉宾的上好食品。在道县,不管是在酒家饭店,还是农家小院,只要有客人来,坐上饭桌之前,总会有一小盘(碗)红瓜子摆在桌上,供客人消遣品尝。特别是在清塘、营江农村等地,客人临走时,热情的主人还不忘把那没吃完的红瓜子倒在客人衣兜里,让客人闲暇时可以继续嗑。

道县红瓜子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距今已有 200 余年,主要集中在清塘、蚣坝、审章塘等地。它是瓜子瓜的种子,瓜子瓜属于西瓜品种中的一种,个体小但籽多。每年春天播种,秋后成熟,收获时将瓜砸烂,取出籽瓤放在箩筐里揉搓、淘洗后得到籽,再晒干就制成了红瓜子。红瓜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还有利尿、助消化等功能,并且含油率达 55%左右,营养极为丰富。经过精细加工后,或咸或甜或五香,是干货中的上乘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