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江华县旅游资源简介

2024-12-14

一、江华县名字的由来

(一)历史渊源

江华县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名字的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此地就置冯乘县,隶属苍梧郡,县治在深平城(今涛圩镇连山脚村),这便是江华建县之始。当时的江华地区,已然开启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漫漫旅程,承载着一方百姓的生活与发展。

隋开皇九年(589 年),冯乘县改属永州总管府,归属发生了相应变化。而到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来临,江华县正式从冯乘县析置出来,隶属于营州(后来的道州)。之所以取名 “江华”,是因其治所设在寒亭(今沱江镇老县村)之北、阳华岩之南,按照地理位置的特征,便有了 “江华” 这个名称。

在后续的历史演进中,江华县的名称也经历了多次变更。唐文明元年(684 年),它被改名为云溪县,不过这段时间并不长。到了神龙元年(705 年),又恢复了江华县之名。从明代开始,江华县隶属永州府,在相对稳定的行政归属下继续发展。

1949 年,江华县属永州专区,迎来了新中国下新的发展阶段。1955 年,基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江华县改名江华瑶族自治县,归属零陵专区。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优化,1996 年江华瑶族自治县隶属于永州市,一直延续至今。

岁月流转中,江华这片土地的名称虽然有所变化,但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相应的历史记忆,彰显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变迁以及时代的发展脉络。

(二)地名背后的故事

在江华这片土地上,关于 “江华” 这个名字的由来,除了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引人入胜的故事呢。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此地还未正式得名江华之时,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们时常穿梭于山水之间。阳华岩,这座有着独特风貌的地方,一直是大家口口相传的神奇所在。岩口向南敞开,洞中怪石嶙峋,岩下清泉从石缝潺潺流出,那泉水晶莹透澈,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灵气。周边的百姓常常会到这里来,或取水,或休憩,或对着岩洞诉说生活的点滴。

有一年,一位云游四方的智者路过此地,他看到阳华岩的独特景致,又观察到周边人们聚居生活的场景,觉得此地充满了生机与祥和之气。当得知人们正为这片区域该取个什么样合适的名字而犯愁时,智者思索片刻后,微笑着说道:“此处有如此奇妙的阳华岩,而大家的生活之地又在这岩之江南,依我看,就叫江华,倒也贴切,寓意着这片土地能如这山川灵秀一般,永远繁荣昌盛呀。” 周围的人们听了,纷纷点头赞同,觉得这个名字既契合地域特征,又满含着美好的期许。

还有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一对年轻的恋人,男子住在阳华岩以北,女子住在阳华岩以南。两人感情深厚,却因隔着这阳华岩,相聚不易。他们为了能时常相见,便在岩边踏出了一条小路,而这条小路也逐渐成为了周边人们往来交流的通道。后来,大家为了纪念这对恋人的真挚情感以及这条凝聚着大家往来情谊的道路,就把这片区域以阳华岩为参照,取名为江华,希望这里的人们都能像这对恋人一样,对生活充满热爱,人与人之间情谊深厚。

这些民间故事虽然带着传说的色彩,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江华这片土地上人们对家乡名称的珍视,以及名称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情感,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华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让 “江华” 这个名字变得更加鲜活而富有韵味。

二、江华县的人口情况

(一)人口总量与结构

江华瑶族自治县作为湖南省永州市下辖的自治县,有着丰富的人口资源情况。截至 2023 年,全县户籍总户数为 16.53 万户,户籍人口总数达到了 53.41 万人。在这之中,瑶族人口有 37.5 万之多,占比颇为显著,其占比约为全县户籍人口的 70% 左右,也正因如此,江华瑶族自治县被誉为 “神州瑶都”,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县,在瑶族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当然,除了瑶族之外,这里还聚居着其他多个民族,像是汉族以及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共同书写着江华的发展故事。大家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彼此借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人文风貌,让江华充满了多元文化交织的魅力。

从常住人口方面来看,2023 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总数为 43.92 万人,城镇化率为 38.57%,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城镇人口总数为 16.94 万人,乡村人口总数则为 26.98 万人。可以看出,目前江华的乡村人口数量相对较多,不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镇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二)人口变化趋势

分析近几年江华县的人口数据变化,能看出诸多有意思的趋势。先看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在 2023 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出生人口总数为 0.3518 万人,死亡人口总数为 0.3117 万人,出生率为 6.36‰,死亡率为 5.64‰,自然增长率为 0.7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为平稳,人口保持着一定的自然增长态势,不过增长幅度不算特别大,这也和当下整体的人口生育大环境以及当地的人口结构特点等因素相关。

而在城镇化进程方面,近年来,城镇人口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乡村人口数量则相应地有所减少。例如,从一些年份的数据对比来看,城镇人口占比在不断提升,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方面,江华县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县城以及一些城镇区域的就业机会日益增多,吸引了不少乡村居民前往城镇谋求工作,像在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深加工、马达电机等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大量从生产一线到管理、销售等不同类型的岗位,许多乡村劳动力选择进入这些岗位就业,进而选择在城镇居住生活;另一方面,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相较于乡村更加集中和优质,对于有子女教育需求、就医需求等的家庭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促使他们向城镇迁移。

总体而言,江华县的人口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在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结构、数量等方面还会持续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江华县的旅游景点

(一)古建筑类景点

1. 宝镜古民居

宝镜古民居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是一处极具独特文化价值的老建筑群,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精妙的整体布局。其建筑群靠山照水,规模庞大,房屋座座相通,房房相连,建筑之间格局延续有序、传承关系明晰,呈现出一种和谐而有序的美感。

从建筑风格来看,它类似于江南民居,却又融合了瑶族建筑特色,是瑶汉杂居天井门楼式民居的典范。比如老屋建在瑶山,因势而为,充分汲取了瑶族人民的智慧,老屋内有着吊脚楼风格的民居;村口近百米长的两层楼房,下面九间马厩、上面十八间长工房的建筑结构,别具一格。整个建筑群为砖木结构,以青石、青砖、青瓦建成,院内屋宇俨然,重楼翘檐,雕梁画栋,彰显着精湛的建筑工艺。

宝镜古民居坐落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正面距公路仅 100 米,背后是 300 余亩的大青山,常绿阔叶林长在石头缝隙之中,虫鸣鸟语,景观宜人。周边的田园风光与古民居相互映衬,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景致。

游客来到这里游玩,往往会被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朴的氛围所吸引。漫步在古民居的巷道中,仿佛能穿越时光,感受到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点滴日常。看着那些保存完好的石雕和木雕,无论是采用阳雕手法、活灵活现的龙、马、狮、麒麟等大型动物石雕,还是运用镂空手法、精雕细刻、每一片羽毛都纹理清晰的花鸟虫鱼木雕,都会让人赞叹不已。不少游客称赞这里是感受历史文化、欣赏传统建筑艺术的好去处,尤其在秋天,红叶金黄,秋风清爽,门前的油菜花田更是增添了一抹亮色,使其成为一处不可错过的秋游胜地。

2. 井头湾古民居

井头湾古民居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井头湾村,它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处保存完好的传统瑶族建筑群,承载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座古民居是蒋氏家族所建,建筑群有着典型的平地瑶建筑风格,多为以马头墙为主的青砖大瓦房,与徽派建筑风格相似,又因部分屋舍面水而居,参照了江华高山瑶吊脚楼的建造形式,巧妙融合了两种建筑形式,使村居形式丰富而灵动、古朴而活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学思想。其建筑结构多为三进,有两个天井、左右回廊四厢房,建造工艺为青砖蓝瓦和飞檐斗拱照壁,材料以大块条石为基脚,屋内石刻及木雕工艺独特,民间艺术价值颇高。

值得一提的是兴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八字门楼,它以徽派建筑为主体格局,但在细微处有着区别,是瑶族地区瑶汉杂居天井门楼式民居的典范,整合了瑶汉建筑的文化元素,展示了民族融合和繁荣发展的优秀成果。

井头湾古民居所在的村子群山环抱,水系发达,境内古木参天,清泉溪流遍布,有着 “瑶都水乡,梦里桃源” 的美称。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古色古香的建筑,还能深入体验瑶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春夏秋冬,它都有着别样的韵味,夏季时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之景;冬季则银装素裹,仿佛童话世界一般,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它的美,感受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自然风光类景点

1. 冯河大龙山冯河茶谷景区

冯河大龙山冯河茶谷景区坐落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天河村冯河大龙山茶叶加工厂附近,是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胜地,独具特色。

景区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山脉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茶园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当游客踏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片片翠绿的茶园,茶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机,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沿着山间小道前行,可以欣赏到周边山峦的壮美景色,山间云雾缭绕,仿佛给大山披上了一层薄纱,如梦如幻。

这里非常适合不同人群前来游玩。对于女生来说,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拍照打卡,感受茶香四溢的氛围,留下美好的回忆;而对于带娃的家长们,孩子们可以在茶园中亲近大自然,了解茶叶的生长和制作过程,增长知识,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体验。并且,不必去远方,在这里就能领略到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之美,尽情享受惬意的游玩时光。

2. 秦岩风景区

秦岩风景区位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秦岩村 326 国道旁,是瑶族文化与自然美景相得益彰的旅游胜地,其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溶洞内的奇特景观。

整个溶洞全长 3.8 公里,其中地下水路 1000 米,洞内约 6.8 万平方米,深洞蜿蜒曲折,悬壁高挂,石笋、石幔等钟乳石琳琅满目。桃源洞中,“玉鼠偷桃”“玉犬望腊”“石龙河马” 等景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水晶洞中,泉水清澈见底,两崖石壁、钟乳千姿百态,意境幽深;天仙洞更是充满神秘色彩,各种传说令人遐想连篇。

与之相关的还有神秘的传说故事,相传这里是秦始皇开疆屯兵的遗址,为景区增添了一抹神秘的历史色彩。而且,秦岩风景区还是一处避暑的好去处,在炎炎夏日,溶洞内清凉宜人,当外界酷热难耐时,走进洞中,仿佛进入了一个清凉世界,能让人瞬间摆脱暑气的困扰,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清凉与惬意,感受这独特的地质奇观带来的震撼。

(三)文化主题类景点

1. 盘王殿旅游景区

盘王殿旅游景区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阳华路 146 号附近,是一处以盘王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胜地,有着浓厚的瑶族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建筑特色。

景区整体坐北朝南,为混凝土仿古式建筑群,依地势建成低、中、高三级,错落有致。从宽敞的停车坪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 8.9 米的瓠圣门,由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赵廷光(瑶族)题写,两旁是瑶家的吊脚楼,沿着拼花鹅卵石路踏上一级连着一级的青条石台阶,仿佛走进了瑶族那悠久的历史画卷中。

中殿是盘王殿的主体建筑,厅内的盘王座像高达 4.5 米,盘王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其旁放有弩箭和神鼓。墙上是四幅反映瑶族历史的大型壁画,东为《盘王狩猎图》,展现了瑶族原始社会时期采猎经济的场景;西是《飘洋过海图》,再现了瑶族先民迁徙不定的生活场面;北是《瑶族长鼓舞》和《度曼尼》,体现了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梁上的彩绘则取材于瑶族传说故事《千家洞》和《南京十宝洞》,以及瑶山秀丽风光,内容丰富,画面赏心悦目。

盘王殿的彩绘更是令人赞叹,板面约有 1200 平方米,有 930 条龙,608 只凤,苏式彩绘 346 幅,民族服饰 232 幅,瑶家山水 78 幅,以及不计其数的花草、鸟兽,观之使人如入画中,流连忘返。吊脚楼式的厢房是瑶族历史文化的陈列室,陈列着各级领导的题词、瑶族生产生活用具、典祀、婚俗、文化活动,以及军事方面的实物和照片,用直观的手法再现了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现了其在瑶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中国爱情小镇

中国爱情小镇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它以盘王和三公主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巧妙地融入了众多爱情元素,营造出了独特而浪漫的氛围。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瑶族独特的恋爱方式和婚俗等民俗活动。比如,能亲身参与到一些传统的瑶族对歌活动中,青年男女通过歌声来表达彼此的爱意,那悠扬的歌声回荡在小镇上空,充满了浓浓的情谊。而婚俗方面,从坐轿子、唱瑶歌、坐歌堂到哭嫁等一系列仪式,都能让人深入感受到瑶族文化中对爱情和婚姻的重视与独特表达。

小镇的建筑、装饰等也处处彰显着爱情主题,街头巷尾的雕塑、壁画等,都在讲述着盘王和三公主的浪漫故事,让人们沉浸在爱的氛围之中。漫步在小镇中,仿佛每一步都能感受到爱情的甜蜜与美好,领略到瑶族独特的风情,也为情侣们提供了一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游玩打卡之地,深受游客喜爱。

四、江华县的特色美食

(一)瑶族酸肉

在江华县的众多特色美食中,瑶族酸肉堪称一绝,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制作瑶族酸肉,首先在选料上颇为讲究,一般会选用新鲜的猪肉,多是五花肉部分,将其洗净后切成大小均匀的块状。然后,加入适量的盐、花椒等调料进行腌制,让肉初步入味。而其独特之处在于,还会加入江华本地特制的酸辣椒和酸笋等配料。酸辣椒经过精心泡制,有着浓郁的酸辣味道,酸笋则带着一种独特的发酵后的清香,它们与猪肉相互融合,为酸肉增添了别样的风味。

腌制好的肉会放入坛中,密封保存一段时间,让各种味道在时间的作用下充分渗透、发酵。等到开封之时,一股独特的酸辣香气扑鼻而来。烹饪时,可将酸肉从坛中取出,放入锅中简单炒制,或是直接蒸煮。经过烹制后的瑶族酸肉,色泽诱人,那一块块酸肉,既有猪肉本身的醇厚口感,又带着酸辣椒和酸笋赋予的酸辣滋味,吃起来酸香开胃,让人回味无穷。无论是搭配米饭,还是当作下酒菜,都是绝佳的选择,也难怪它能在江华的美食榜单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食客们来此必尝的特色佳肴之一。

(二)瑶族油茶

瑶族油茶是江华县极具特色的传统饮品,承载着浓厚的瑶族文化韵味,也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功效。

制作瑶族油茶,原料的选择十分关键。通常会选用江华本地的茶叶,像耐泡的江华大叶茶就是上佳之选,此外,还需准备生姜、大蒜、小葱等配料。先是把锅烧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待油面开始冒烟时,将茶叶放入锅中不停地翻炒,接着加入食盐、芝麻等继续翻炒一会儿。随后,加入适量的水,盖上锅盖,用中火煮沸三五分钟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对火候和时间的把控很有讲究,火太大容易焦糊,时间太短则茶叶的味道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还有一种更为传统的 “打油茶” 做法,是先把清水泡过的茶叶、姜、蒜放入茶锅,用特制的木槌反复敲打,当锅底的茶叶被敲打得有些焦时,再放入油,倒入些许水,接着把水倒满,烧开后加盐、滤渣,这样一锅热气腾腾,色香味俱佳的油茶就做好了。

瑶族油茶不仅味道独特,还具有诸多功效,其所含的茶叶成分有着提神醒脑的作用,在寒冷的天气里喝上一碗,那温热的油茶顺着喉咙下肚,能让人瞬间感觉全身暖烘烘的,有着驱寒暖胃的效果,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也是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饮品,体现着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江华豆腐

江华豆腐在江华县的饮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优质的原料和传统的制作工艺,打造出了令人称赞的独特口感。

制作江华豆腐,选用的是当地产出的优质黄豆,这些黄豆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为豆腐的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制作时,采用传统的石磨磨制方法,将泡发好的黄豆一点点磨成细腻的豆浆,相较于现代机器加工,石磨磨制能更好地保留黄豆的原始风味。之后经过煮浆、点卤等一系列工序,让豆浆慢慢凝固成豆腐。

制成的江华豆腐质地细腻,用手轻轻触碰,便能感受到那柔软又富有弹性的质感。将其烹饪后,口感更是鲜美,无论是做成家常的豆腐汤,还是煎、炒等方式制作的菜肴,都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它的美味。在江华当地的餐桌上,江华豆腐常常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品,它承载着当地人对传统美食的喜爱与传承,也让外来游客品尝到了江华独特的饮食风味,领略到这片土地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

(四)瑶家 “十八酿”

瑶家 “十八酿”,可不是简单的一道菜,它蕴含着丰富的瑶族饮食文化,代表着瑶族人的生活智慧与独特情怀。

所谓 “十八酿”,其实就是以水豆腐、辣椒、魔芋、山笋、大蒜头、茄子、苦瓜等十八种菜肴伴以馅心做成的酿丸。当然,现在可不局限于这十八种食材了,随着发展,只要客人需要,还可以用更多的蔬菜瓜果等制作出更多更精致的品种。常见的比如豆腐酿,要先将用作馅心的细嫩的精瘦肉剁得细碎如泥,撒上葱花、食盐、味精等调料并拌匀,然后轻手拣一块水豆腐,用竹筷在豆腐中戳心,小心翼翼地将馅料塞入其中,要保证豆丸既饱壮还不破损,这可是个考验技巧的活儿。茄子酿则是把茄子切成合适的块状,中间挖空,填入调配好的肉馅等。

烹制时同样讲究颇多,就拿豆腐酿来说,豆丸入锅前,须将热油摊遍锅底,将酿好的豆丸逐个入锅,煎焖时,还要在锅边淋油,待豆丸煎至金黄,用滴有酱油的汤泼向豆丸,再将锅铲轻轻松动,使汤汁充分渗透,然后盖锅焖煮至肉馅熟透即可。

瑶家 “十八酿” 做出来后,色泽诱人,每一种酿都有着独特的口味,或鲜香,或清爽,品尝起来让人唇齿留香。这背后体现的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巧妙利用各种食材,创造出美味又饱含心意的菜肴,蕴含着 “团圆美满” 之类的美好祝福,也承载着瑶家人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