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宁远县旅游资源简介

2024-12-12

一、宁远之名,源远流长

宁远县名字由来

宁远县名的确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宁远县名始于宋乾德二年(964 年),属荆湖南路道州江华郡。宋乾德三年(公元 965 年)定名宁远,寓武定功成,远方安宁之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设郡置县,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与更迭。

在宁远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多个县名。楚国末期,宁远境域疑属苍梧郡之九疑县,此为宁远最早的县名之一。其得名缘于舜帝崩葬九疑,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述:“(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九疑、苍梧、零陵都与舜帝南巡息息相关,九疑县之得名,充分体现了宁远与舜帝的深厚渊源。

泠道县是宁远的第二个县名,县城在今宁远冷水东城,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初,改长沙郡为长沙国,吕后二年(前 186),废九疑县置冷道县,县治先在今蓝山境,后迁今宁远冷水。泠道县的舜文化含义深厚,“泠” 字古与 “零” 写法不同但意义相同,“泠道” 即舜帝崩葬之地,其意思为舜帝崩葬的少数民族聚族而居之县,“道” 在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通用地名用词。

泠陵县是在王莽居摄元年(6),改泠道县为泠陵县、营道县为九疑亭,改零陵郡为九疑郡时出现的县名,其含义与 “零陵” 完全一致。

舂陵县的由来也与舜帝崩葬宁远有关。三国吴甘露元年(265)从泠道县析置舂陵县。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图标示,公元前 168 年即有舂陵县。《道州志》记载:“因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后闻九疑大阜之中有钟自舂,觅之,得韶乐遗器自舂击于陵,故名郡为舂陵。” 先有舂陵山,后有舂陵侯,舂陵本义是指舂陵山或舂陵水。

营道县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由泠道、舂陵二县并入而成,治所设原泠道县城,隶属永州。营道,即营水与道县一带。

梁兴县是大业十三年(617),萧铣起兵反隋建国号梁,从营道县中析出今宁远地置梁兴县。取名 “梁兴”,体现了萧铣期望舜帝护佑梁朝兴旺强大的美好愿望。

唐兴县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萧铣后,梁兴县更名唐兴县,隶属于江南道营州。这一名字的确定,或许是唐高祖李渊祈愿舜帝保佑唐朝兴旺强盛。

武盛县是武则天长寿二年(693),改唐兴县为武盛县,隶属江南西道道州江华郡。武则天改名 “武盛县”,意在祈愿舜帝保佑武家江山长盛不衰。

延唐县在玄宗天宝元年(742),改道州为江华郡,改唐兴县为延唐县,隶属江南西道江华郡。唐玄宗改名,目的是愿舜帝保佑大唐王朝绵延不绝。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延熹县改为宁远县,大历县并入,迁今治,属荆湖南路道州江华郡。宁远县名寓意远方安宁,不仅具有皇家层面的意义,还蕴含着深厚的舜文化内涵。相比永州其它县区的县区名,“宁远县” 更显独特。

宁远这一县名自确定以来,历经元明清及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宁远县不断发展变迁,但其名字始终承载着人们对远方安宁的美好向往。

湖南省宁远县的历史文化中,还有一种说法与胡氏家族有关。胡氏家族的乌山公大将军开 “宁远” 名之先河。宁远沿革可追溯至秦代,今宁远县境内设有舂陵、泠道二县,是为建县之始。乌山公任宁远县令时,聪明才智和领导才能出众,大搞道路和文化教育建设,提请迁移县城,迁至泠江河畔,由延塘县更名为泠道县,后又更名为宁远县,其寓意是泠道县的子民生活安康,社会安宁永远。

在民国初年全国有 5 个宁远县,而最终只有湖南宁远县得以保留。这是因为湖南省宁远县有着几千年的舜文化。上古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南巡时驾崩苍梧之野,葬于江南宁远九疑山。宁远境内的九疑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舜帝藏精之所埋葬地。宁远九疑山中的舜帝陵,始建于夏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称为 “华夏第一陵”,是海内外游客、炎黄子孙朝拜祭祖的 “圣地”。

总之,宁远县名的由来丰富多彩,历经多个朝代的演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人口现状,活力宁远

常住人口与人口数量

宁远县作为湖南省永州市的重要县域,在人口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截至 2023 年末,宁远县常住人口 64.7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32.61 万人,城镇化率为 50.34%。宁远县总人口达 86 万。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宁远县的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城镇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

从历史数据中可以看出,宁远县的人口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020 年的人口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为第 7 次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也有一定规模。同时,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也有所不同,如儿童占比 23.96%,男性占比 53.04%,女性占比 46.96%,城镇化率为 47.95%。

2024 年初,《2023 年统计公报》显示,2022 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 26.77 万户,户籍总人口数 87.21 万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 65.95 万人,其中男性 34.93 万人,女性 31.02 万人,男女性别比为 112.6:100。常住人口中的城镇人口为 32.23 万人,城镇化率为 48.87%。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宁远县常住人口为 684121 人,男性人口占比 53.04%,女性人口占比 46.96%,年龄结构中 0 - 14 岁占比 23.96%,15 - 59 岁占比 56.52%,60 岁以上占比 19.53%,65 岁以上占比 14.31%。城镇人口为 328055 人,城镇化率达 47.95%。

从宁远县各乡镇的人口分布来看,文庙街道常住人口 50816 人,舜陵街道 83496 人,桐山街道 58535 人,东溪街道 50265 人等。不同乡镇的人口数量和特点反映了宁远县的地域差异和发展特色。

宁远县的人口现状不仅体现了其历史发展的脉络,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宁远县的人口结构也将不断优化,为县域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经济腾飞,蓬勃宁远

经济总体情况

  1. 2024 年 1 - 2 月经济形势运行简析:工业略有下滑,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向稳向好,财政总体平稳,外贸有增有降。具体表现为规模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有所下降,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向好趋势,财政收入稳定,外贸进出口情况有波动。这一阶段的经济形势反映出宁远县经济在多方面的动态变化,工业的短期下滑可能受市场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但投资和消费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财政的总体平稳也为各项政策的实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提供了保障,而外贸的有增有降则提示着宁远县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1. 2024 年 1 - 9 月经济形势运行简析:全县 GDP 完成 2032521 万元,同比增长 6.7%。农业生产放缓,工业稳步发展,投资持续增长,消费持续回暖,财政总体平稳,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农业方面,出栏生猪数量下降,蔬菜、水产品产量有所增加,家禽出笼量减少,反映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稳步发展,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实现增长,显示出宁远县工业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投资持续增长,分产业看,第二、三产业投资增长较为明显,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消费持续回暖,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表明居民消费需求的逐步释放。财政总体平稳,县本级收入虽有下降,但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为稳定。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体现了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

  1. 2024 年 1 - 8 月经济形势运行简析:工业增速回暖,投资稳步上升,消费持续向好,财政积极稳健,外贸有待发力。规模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实现增长,工业用电量虽有下降,但整体工业形势向好。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非国有投资增长迅速,各产业投资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均表现良好。财政积极稳健,县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略有增长,地方税收收入占比虽有下降但仍保持在一定水平。外贸进出口方面,尽管完成内联引资增长,但外贸进出口额下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贸的支持力度,拓展国际市场。

四、旅游胜地,秀美宁远

旅游景点介绍

  1. 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嶷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是一处以文物古迹、自然风光、溶洞和民俗风情著称于世的风景名胜区。1986 年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 年 7 月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成立,2007 年被评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2006 年九嶷山舜帝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命名由来: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因有九座山峰而得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 “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水经・湘水注》载有 “九嶷山盘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导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九座山峰相似,不易分辨,此山才命名为九嶷山。

    • 自然地理位置境域:九嶷山位于中国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南部 30 公里处,地处南湘粤桂三省交界,景区面积约 530 平方千米,主峰畚箕窝海拔高 1959.2 米,为宁远县海拔最高点。九嶷山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日照时间短,气温年差较小,降水丰富。地质构造多样,地貌有平原、岗地、丘陵、山地等四种,整体地势南高北低。主要河流有冷江河与九嶷河,水质良好。景区内有珍稀植物、保护动物数十种。

    • 主要景点

      • 舜帝陵:九嶷山舜帝陵位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 “五帝” 之一舜帝的陵庙,占地面积 5 万平方米。陵庙由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组成,外部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等建筑。陵庙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中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誉为 “华夏第一陵”。

      • 紫霞岩:位于舜帝陵以南约 1 公里的山腰处,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洞内有精美的石钟乳,还有一条清澈的溪流穿过洞中,洞内空间庞大,可以容纳数千人。

      • 舜源峰:是九嶷山的主峰,相传舜源峰因舜帝驾崩后葬于山脚下而得名。

      • 玉琯岩:位于舜源峰以约南 2 公里处,也是一个石山溶洞,洞口壁额上有宋代李挺祖书 “玉琯岩” 三字。右壁刻有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所书 “九嶷山” 三个大字,旁边刻有汉蔡邕的《九嶷山铭》,洞壁还有历代名人的题字和诗文,遍布于玉琯岩周围的摩崖之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诗海碑林。

  1. 宁远文庙:宁远文庙始建于宋乾德三年(公元 965 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精美,规模庞大,给人以古朴、庄重、雄伟之感,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 建设背景:宁远文庙,又名学宫。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西南隅,是中国古代社会里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祭祀历史文化名人孔子和唯一官司办的学府,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庙、学合一的教育机构。宁远文庙在我国现存的文庙真建筑中,是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两座建筑之一,南北长 170.8 米,东西宽 60.2 米,占地 10282 平方米,其规模在全国现存文庙中屈指可数。

    • 历史沿革:宁远文庙历史上曾多次进行修缮。明代洪武二年(1369)、永乐十七年(1419)至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二十六年(1547)数次重修;清代康熙七年(1668)至二十年(1681)、乾隆三十三年(1768)两次重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县人黄习溶因军功被清朝迁授四品顶戴,为振兴人文,筹集白银六万余两,历十个冬春,于光绪八年(1882)竣工,成为当时 “湖湘之最大” 文庙。近代,文庙被辟作 “民众教育图书馆”,后又在庙内先后办了平民女子习艺工厂、县立女子高等小学等。1937 年,日寇进逼长沙,省会湖南私立育群中学(长沙市第八中学)迁来宁远,占用文庙作校舍,直至 1951 年迁出。随后,文庙被占作县直属粮库的粮仓。直到 1959 年文庙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粮仓才迁出。1959 年 3 月,省文化厅拨款 3000 元,对乡贤、名宦两祠作了简单的装修,县文化馆及县文化艺术学校迁入文庙。1966 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文庙首当 “破四旧” 之冲,一批造反的 “红卫兵” 冲进文庙,半天内砸毁文庙精美石雕达 48 处。1967 年,大成殿孔子神龛、匾额被文化系统的 “革命造反派” 拆除。围墙上 “文武百官于此下马” 石碑两块被拆除。1968 年,文庙被改成 “毛泽东同志光辉形象敬仰馆”,在照壁上开大门。1973 年,国务院再次行文,要求各地保护历史文物,文庙重新立起了 “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的标志牌。1974 年夏,省拨款 3 万元,翻修文庙大成殿。1976 年,文化馆、图书馆恢复建制,两单位分别以文庙作办公用房和住房。1979 年,县文化局从文教科中分出建制,借住文庙西厢房办公。1981 年,省拨款 4.2 万元维修大成殿及崇圣祠。1983 年,省人民政府重新颂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财政拨款 1.4 万元为大成殿、大成门、乡贤名宦两祠重施油漆。1984 年,修复 “文革” 中被封闭的步贤坊,封闭了开在照壁上的大门。自 1982 年起,开始在大成殿售票参观。

    • 建筑特色:宁远文庙以精美的石雕著称,特别是 20 根整体高 5 米的灰色大理石蟠龙舞凤石雕柱采用高浮雕镂空工艺,十分精美,为全国古建筑中所仅有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庙内众多有石雕装饰相互辉映,包括了石雕的全部工艺手法,犹如一座完美的石雕工艺博物馆。宁远文庙建筑布局十分规范,建筑物采用前园后院中轴线对称式排列。主次分明,中思线上自南至北有泮池、极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启圣殿,左右两侧分别有登圣坊、步贤坊、腾蛟门、起凤门、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今教室)、尊经阁(图书室)等建筑。

  1. 舜帝陵:九嶷山舜帝陵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宁远县城南三十公里处,九嶷圣地、德孝之源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 “五帝” 之一舜帝的陵庙,占地面积 5 万平方米。陵庙由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组成,外部有玉带桥、仪门、神道、山门等建筑。陵庙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是中国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誉为 “华夏第一陵”。

    • 发展历史追溯渊源: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宁远境内的九嶷山是始祖虞舜的藏精之所。毛泽东曾咏诗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九嶷山最高峰是舜源峰,因与舜帝的传说有关且舜陵、舜庙均在舜源峰下而得名。此外九嶷山还有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八峰。九嶷山素以神、奇、秀、古著称,风光奇丽,岩洞神奇,古迹众多,奇山秀水是其特色,其中九峰最为出名。

    • 重建始末:据《九疑山志》记载,最早的舜庙建于夏朝,地点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第二座舜庙建于秦代,旧址在玉琯岩旁,2000 年该遗址被发现,2001 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舜帝庙是公元 1371 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位于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如今的舜庙为上世纪 90 年代重建,共斥资近三千万元,于 99 年落成。新建成的舜庙占地 600 余亩,坐南朝北,庄严肃穆,这是国内唯一的舜帝陵墓。陵庙为仿清式,两重院落,四进建筑,由神道、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和陵山(舜源峰)组成。舜帝陵从 1995 年抢修重新开放以来,一直是海内外游客、炎黄子孙朝拜祭祖的 “圣地”,并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美食天堂,风味宁远

特色美食

宁远县地处湖南省南部,拥有丰富多样的特色美食,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

一、宁远血鸭

宁远血鸭,又名九嶷血鸭,是湖南省宁远县的传统名菜。以色泽红润、焦脆爽口、香辣咸兼备闻名于世。宁远血鸭起于宋朝,成名于太平天国时期。据说太平天国起义初期,一位老厨子在宰鸭拔毛时遇到细毛拔不干净的问题,急中生智将生鸭血倒进鸭肉里,炒拌成糊状,最后由洪秀全之妹洪宣娇命名为 “宁远血鸭”。此菜鸭血褐黑程亮,黑里透红,味香辣,肉鲜嫩,油重抱芡,咸鲜适口,佐酒下饭均宜。制作时先将鸭肉切成带皮肉片,入锅煸炒收干水分,再放茶油炒至八成熟,加放佐料盖煮,出锅时糊上鸭血,淋以少量茶油。为了解决细鸭毛拔不下来的问题,智慧的宁远人在宰鸭前两分钟将宁远红薯酒(或者拖缸酒)灌入鸭体内。

二、宁远酿豆腐

宁远酿豆腐是湖南省宁远县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地方湘菜。其制作与其他地方不同,首先要用茶油将水豆腐炸成像桃子一样大小匀称,色金黄,有韧性,中间空心的油炸豆腐。然后将鲜五花肉、蒜白、干红辣椒剁成茸,加调料拌匀做成馅。把油炸豆腐撕开一小口,将馅料塞入豆腐内,使其变成圆鼓鼓的肉酿豆腐丸子。最后将生豆腐丸子入锅煮至豆腐表皮起了一层层皱纹,收浓汁即可。每逢过年过节,亲友欢聚时宁远县家家户户都制作这道菜。关于宁远酿豆腐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家庭和睦的象征。

三、下灌状元丸子(状元水丸子)

下灌状元丸子因唐代状元李郃为父亲烹饪而得名。把瘦猪肉切成块,用刀背轻敲慢打,用水调成肉糊状,用勺将肉糊舀入汤锅内煮沸,肉丸浮于汤面,一尝滑嫩鲜香。此丸子加入了上等的糯米和下灌村的井水揉制而成,煮沸后捞出放入冷水冷却,会让肉丸更加 Q 弹。吃的时候可以自行使用蘸料,清甜爽口,老少皆宜。

四、水市大菜

水市大菜是宁远招待客人、酒席宴请的头牌菜之一。食材虽然简单,主要是辣椒和猪肉,但却是最考验厨师手艺的菜之一。新鲜的上好猪肉,用香料去腥,最后加上辣椒粉。上等的水市大菜,色泽红亮晶莹,肉香爽韧,肥而不腻,是下饭的好菜。

五、九嶷山兔

宁远是当之无愧的湖南第一吃兔大县,九嶷山兔是湖南唯一知名的家兔品种。宁远人养兔一般都是放养,兔肉肉质紧致,高蛋白、低脂肪,非常健康。宁远人吃兔有无数个方法,如石锅兔、跳水兔、干锅兔、冷吃兔、怪味兔、麻辣兔丁、五香兔、浇血兔、烤全兔、手撕兔、粉蒸兔等。外地朋友可以试试兔肉辣椒酱和九嶷山兔肉丁,是下饭、佐餐的好伴侣。

六、宁远喝螺

宁远喝螺是选用本地所产铁螺加工烹调而成,具有清香脆嫩、汤鲜味美等特点,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据鉴定,喝螺营养价值极高,能清火开胃,益元气,和五脏。食喝螺还有一定的方法,喝时嘴要紧贴螺头,喝气要适当,用力过大会呛住,用力不足则喝不出肉来。

七、宁远烤翅膀

宁远烤翅膀选用火鸡翅,烤起来鸡皮非常的焦香有韧劲。在火力十足的炭火上反复翻烤之后,再刷上家乡特有的烧烤调料和辣椒酱,一口下去咸香焦脆,加辣更爽。

八、酿辣椒

宁远的酿辣椒也是一道特色美食,除了酿辣椒还有酿苦瓜等各种酿菜。将红辣椒、蒜、猪肉等佐料剁碎填入辣椒中,再进行烹饪,口感丰富。

九、禾亭水粉

禾亭水粉是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禾亭镇的特产。料足汤鲜,价格实惠,6 块钱就能吃到一碗幸福感爆棚的菜粉。人们希望不久以后大宁远的水粉也能像沙县和常德牛肉粉一样遍地开花。

十、雷公屎、蕨菜

雷公屎是宁远人的俗称,每当春雷响起,大雨过后,雷公菌就开始冒出来,漫山遍野都是,是宁远人大爱的一种食物。蕨菜也是宁远人喜爱的美食之一,用剁椒蒜蓉一炒,味道独特,无法替代。

十一、瑶古佬腊肉

每逢过年,宁远家家户户必备瑶古佬腊肉,最有名的是九嶷山的瑶古佬原生态熏制的烟熏腊肉。在宁远,可以做成腊味的种类很多,如腊猪舌、腊猪香嘴、腊猪耳、腊猪尾巴等,只需放在饭锅里跟饭一起蒸熟,香气扑鼻,很是下饭。

近年来,宁远县高度重视美食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美食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2024 中国・九嶷山 “村厨大会”(第一季)在宁远县九嶷山景区九龙柱广场举行,来自各个乡镇的村厨队伍同场 “赛村碗”,展示了宁远的特色美食,如禾亭镇的酿豆腐、天堂镇的牛蹄煲、鲤溪镇的扣肉、舜陵街道的壹品湘妃鹅等。宁远县的美食不仅满足了当地人的味蕾,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为宁远县的文化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六、舒适之选,宜居宁远

酒店数量与旅游接待能力

宁远县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其酒店数量和旅游接待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宁远县的酒店数量仍待进一步调研统计。但从宁远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来看,可以预见酒店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宁远县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宁远文庙、舜帝陵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以及各类旅游活动的成功举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年来,宁远县积极实施 “旅游兴县” 战略,投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新建了一批宾馆酒店。如投资 5.12 亿元实施九嶷山游客中心、舜帝陵整体修缮等旅游项目 21 个,配套完善旅游 “六要素”,新建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设施 69 处、宾馆酒店 21 家。

宁远县在扶持特色产业推动就业创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旅游业的发展为酒店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做大产业蛋糕是扩大就业创业的根本途径,宁远县人社局选择本县最具资源优势、最具发展潜力、最具辐射带动力,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旅游业进行重点扶持。2016 年,全县接待游客 80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7.6%、20%。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创业机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全县现有客运经营户 456 家,酒店 942 家,宾馆 88 家,休闲度假 28 家,电子商务 220 家,从业人员达 2 万余人。

宁远县的旅游接待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23 年,全县旅游总收入为 73.31 亿元,同比增长率为 55.7%;全年共接待游客 738.94 万人次,同比增长率为 73.3%。春节期间,宁远县累计接待游客 73.8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6.2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59.73%、131.27%。九嶷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 27.08 万人次,景区综合收入 555.29 万元,同比分别增长 16.21%、52.43%。

宁远县还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合 35 个部门力量,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3000 万元,持续提升旅游品质。市场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组建文旅集团,与中国国旅、湖南建工等国企名企开展战略合作。近 3 年投资 5.12 亿元,实施旅游项目 21 个,健全完善 “吃、住、行、游、购、娱” 旅游要素,新建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设施 69 处、宾馆酒店 21 家。

宁远研学旅游也 “热” 翻天,一季度九嶷山舜帝陵景区接待研学人次同比增长 11 倍。九嶷山舜帝陵景区积极创建 5A 级旅游景区,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文物景观,景区面貌焕然一新。全县已建成省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7 处,近 3 年接待人数突破 45 万人次。